Unbending Notes

感受金融危机(5)美国人的反思启示

sz1961sy 发表于 2009/4/9 12:19: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看了不少关于这次造成“百年一遇”全球金融危机根源的文章,多数是从体制、监管这些“框架”式逻辑中去找漏洞的原因,让人很难信服。

    先举二个银行业典型例子:

    一个是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破产事件(http://baike.baidu.com/view/697765.htm),当年2月26日,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投资日经225股指期货失利,导致巴林银行遭受巨额损失,合计损失达14亿美元,最终无力继续经营而宣布破产。从此,这个有着233年经营史和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目前该行已由荷兰国际银行保险集团接管。从巴林银行倒闭案开始,欧美金融界人士开始关注如何约束机制。

    另一个是而13年后的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危机的导火线、则似乎与当年英国巴林银行破产事如出一辙,难道说:这可以用贪婪、自私这种道德评价去解释吗?

    再举二个网络业典型例子:

    一个是最早在NASDAQ主板上市的“中华网”当年手持几亿美元现金,而当时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却处于连续亏损的难堪局势,据《北京晨报》2000年12月20日报道, 中华网在媒体见面会上,中华网集团总裁叶克勇最终试探性地公布了一个爆炸性消息:“新浪、搜狐、网易与中华网合并是最理想的选择,中华网欢迎这种合并。这会是一种双赢的选择。”叶克勇毫不避讳地将自己意欲收购的想法道出,他说,在美国,新浪、搜狐与网易都没什么名,股价很难涨上去。中华网却不然:拥有独特的商业模式、全球业务及4.85亿美元的现金,在西方投资者心中拥有良好的形象。这四家公司之间的合作与合并,可以将中国概念股做大,在纳斯达克站住脚。(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0-12/20/content_85273.htm)
    而27天后的2001年1月6日中华网中国首席执行官李永长表示:“要把中华网做成中国网络********的目标不变,中华网着眼现在,敢于烧钱,我们就是要为未来构造一个赚钱的平台。”(http://news.zol.com.cn/2001/0106/12746.shtml) 可惜这些豪言后来随着中华网的管理层多次更换、连在NASDAQ上市的“中华网”名称也换了。今日的中华网早就是不是公众眼中主流门户。

    另一个是最早拿到风险投资的博客网(Bokee.com)当2005年博客概念大火,它的CEO方兴东(传媒学博士)及它的来自全球的梦幻组合团队先后共拿到了1250万美元资金。2005年9月8日博客中国更名为“博客网”。当时,方兴东在中华世纪坛记者招待会上宣称“一年超新浪,两年上市”的目标。
  可是在同日,新浪高调推出了Blog2.0的公测版,成为国内首家向专业网站“开火”的门户网站。很快,新浪以其庞大的用户群和名人效应“圈地”。到2006年末,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的博客力量完全超越了博客网等专业博客。到2008年博客网闹出员工“欠薪门”事件(http://tech.sina.com.cn/i/2009-03-14/14062910025.shtml)。博客网站的风光日子一去不复返。

    这二个发生在中国网络业典型例子,一个是经历了NASDAQ第一次泡沫后由中文第一梯队网络门户走向三流门户;一个是这次金融危机后从如日中天走向业务入不敷出而出员工闹事。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运营决策人(CEO/总裁)都是媒体从业者背景,而不是传统产业出身,难道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巧合吗?

    笔者也算是媒体从业者:从2001年1月16日正式到北京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网络媒体编辑工作,有机会采访、接触过不少国内外传统产业、网络产业、创业者、高层管理者,作为在传统产业中工作了20年才转为从事网络媒体的从业者,从收集到的诸多不算成功的网络企业中,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缺乏传统产业经验,因此屡犯在传统产业中属于“常识性”错误,而且当这些“常识性”错误累积到企业无法自我纠正时,就会出现一些事与愿违的经营效果。

    因此,笔者曾经反思过这么一个问题:网络企业的经营者是否需要找一些传统产业真正有经验的人去当“独立董事”角色,为自己避免一错再错而让自己企业走上“不归路”?

    这个反思最近似乎找到了一个海外印证式呼应:2009年3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派住美国硅谷的高级记者杨琳烨在她的《Fry's的秘密:硅谷工程师获得灵感的地方》(http://tech.sina.com.cn/it/2009-03-19/02162922238.shtml)一文最后讲到:

   “这次金融危机,也与美国金融机构中缺乏科学家有关,”老黄说,最新一期的美国物理学会年报(美国物理学会,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简称“APS”)也谈及这一观点,“很多人单纯学完MBA,就来到金融机构,但他们对事件和事物的判断有时候是错误的。经济虽本质上不属于科学范畴,但其中,也有一些客观的规律存在。”

  “学经济、管市场的人应该多一些科技背景,也应该增加科学家在金融领域的分量。”老黄最后说,“我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的人才观和人力资源结构,将会是一个调整。”

    沈阳(网名:sz1961sy)
    23:52 2009-3-21 写于北京家中
   QQ:13022830
   MSN sz1961sy@hotmail.com
   家庭博客:http://w.org.cn
   域名资讯网.中国 (www.DNSNews.cn
   家庭博客网.中国(www.Bmedia.cn , www.iitv.cn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收藏此页到365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