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ending Notes

当兽医的日子(2)研究猪场群发性咬尾症

sz1961sy 发表于 2006/2/11 22:33:00 阅读全文() | 回复(1) | 引用通告() | 编辑

        [瘦肉型猪种]

       在20世纪70-80年代,由于瘦肉型猪种被选育出来,并且在“工厂化”猪工厂用高度集约化生产,因此出生小猪约一个月(24至35天)便断奶,180天龄达到90公斤便运到屠宰场上市。

        [第一代纯种瘦肉型猪种群咬尾症]
        中国大陆自1949年以来****一批(首批)大量引进瘦肉型猪种于1985年运到广东省检疫,第一批共163头小种猪(平均15公斤,离境价每头2500美元,未包括专机运输费及保险等费用),是美国PIC公司运到中国****一批种猪、放在89年前中国****瘦肉型种猪场、也是当时中国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下属全国****中国猪场,但是第一批纯种瘦肉型猪,饲养到第二代时,猪群出现了群发性咬尾巴症状,之后在纯种瘦肉型猪种配原猪场杂种猪群后代,也出现此群发性咬尾巴症状,而之前该猪场饲养的配杂种猪群中并不存在此症状。

        [国外资料报道]
        这个病状,在当时有记录中文专业文献中是查不出任何有关数据报道的。
        后来,笔者最先从1986年美国《养猪》杂志看到报道,才知道1985年全球高度集约化生产瘦肉型猪场,因猪群发性咬尾巴症状而损失10亿美元,是集约化猪场10大群发疾病之一。


         而在1986年购买的1984年新西兰大学全球知名动物行为专家Ronald Kilgour 和Clive Dalton著的《Livestock Behaviour--a practical guide》一书中,查阅猪场tail biting(咬尾巴)一节“五大原因”及“14种预防办法”,结果病因对不上号、预防办法全部失败。这就是笔者20年前作为该猪场负责技术场长时面临的困境。



        [三年研究解决]
        从1985年底至1998年止,笔者运用了“遗传、杂交、气候、饲料、营养、年龄”6大因素排他检测办法,终于找到了这些外来纯种瘦肉型猪种群发性咬尾巴症状病因,并且找到了治疗、控制方法,并把情况写了一信给新西兰大学《Livestock Behaviour--a practical guide》一书作者、副教授Ronald Kilgour 博士,他在87年中回了一信说:“这是我知道的能够治疗、控制猪群发性咬尾巴症状方法的第一个好消息,如果你有兴趣,我愿意推荐你到新西兰大学读本人的研究生课程”(并附带寄来了一本他的动物行为学研究生教材)。
        当然,后来本人并没有去新西兰大学读书,1989年3月又改行了。

        但是,那3年多时间,用生物统计学设计、调查群发性疾病的经历,却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及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这些研究基本上是本人自己设计)。

         而这些生物统计科学研究方法,在1998年(9年后)笔者研究BBS行为、2002年13年后研究BSP平台影响力过程,竟然仍然被有效地用了上去。这也许印证了“科学研究方法” 是通用方法之说吧。

        沈阳(网名:sz1961sy)
        2006-2-11 22:23 写于北京

Re:当兽医的日子(2)研究猪场群发性咬尾症

笑笑生(游客)发表评论于2006/2/11 22:55:00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老兄真是多才,没想到还有这经历。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收藏此页到365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