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ending Notes

玉米虫新传(5)小心媒体个案的交易陷井

sz1961sy 发表于 2005/6/18 15:15: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投资与投机有别]
    最近,“玉米虫”成了国内媒体的一个热门词,《21世纪经济报道》 2005年6月16日登载记者 杨琳桦《“玉米虫”搅局CN域名》 (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76700.html )一文传递了笔者的个人对此的一些观点:
    中国CN域名投资目前还缺乏完善的二级市场交易制度,大部分小额交易最终是在私下完成的,“而政策可操作配套措施的缺席以及对交易双方或代理方仍缺乏吸引力的交易流程,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这个产业的发展。”
    CNNIC今年2月才公布CN域名的交易制度,因此事实上中国目前只有相当少的职业域名投资者,大部分是兼职身份。“一大批小‘玉米虫’意味着什么?”“与中国股市一样,用散户心态投资大部分是亏死。”国内持有1000个CN域名数量的投资公司不会超过200家。
    实际上,现在的媒体声音把“投资”与“投机”混为一说,把理性的域名投资,例如从1997年以来便一直注册CN域名某一类别的国网公司当作炒域名散户去宣传,认为google.com.cn/.cn卖出好价钱那是一种偶然饶幸,简直是在误导公众对域名二级市场的正确认识。

    [投资必须有道]
    首先,注册.CN域名是一种合法企业开支项目,可以列入企业会计的支出项目中,即将出版的《中国域名经济(2004-2005年版)》将有一章详细介绍相关的记帐方式。
    其次,注册.CN域名必须有交易配套手段,例如出现争议仲裁时如何防止被判转移或败诉的法律保障(给竞争对手足够的成本付出准备)。
    最后,回报机率包括时间长短、数量多少,必须有投资心态,如果以购一注“2元”福利彩票将可能中“一百万”头注福利彩票的守株待兔心态,请您自己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
    其他的,都是战术性问题,网上一大堆“玉米虫”专家有文章会教你去如何一步步地成为“玉米虫精”的。

    [媒体示范个案陷井]
    《成都商报》 2005-06-16 (A27财富)记者 许鹏报道《盯上CN域名 “玉米虫”转手就赚钱 --以投资域名生财的“玉米虫”一族,日前把CN域名当成了新的金矿》(http://www.cdsb.com/cdsb/GB/2005/06/17/322551.html )一文举了不少例子,笔者以务求的求证方式验证一下,发现连《成都商报》都在传递不实信息:
    例一、大侠级 “it.com.cn,其售价也都在十万元以上”,其实,根据ISO3166规范,目前域名“it.com.cn”及“it.cn”等代表国家(IT=意大利)代码的CN域名,一出现转移用户,马上会被CNNIC收回不准再用(现在是最后一个用户阶段),因此,媒体吹嘘“it.com.cn其售价也都在十万元以上”是一种对CN域名管理制度欠完善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欠缺《中国域名经济》知识的误导。同样道理见下例。
    例二、蔡文胜这样的大鳄级“玉米虫”往往拥有自己的交际圈子,共同交流域名抢注和交易技巧,而他们手中的域名往往价值数十万,例如australia.cn域名就卖出了50多万元的高价。笔者去CNNIC.CN网上whois一下australia.cn域名,查询结果如下:
    经主管部门批准您申请的域名(australia.cn)已经被列入限制注册名单,根据有关规定,此类域名不能通过联机方式申请,请您与 010-62619750-3046 或 62619750-3008 联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即是说,《成都商报》向大家披露了一个“诈骗案”:蔡文胜这样的大鳄级“玉米虫”将australia.cn域名卖出了50多万元,有一个全球大笨虫上当,还蒙在鼓里。这是笔者用事实反剖的说法。是否正确,大家分析一下。

    因此,笔者忠告想投资域名的企业,多读一些中国域名经济常识,别以为“我就喜欢(wojiuxihuan.cn)”就成大事,那是一种太天真的想法。笔者认为只有CN产业链在价格战中寻求解脱,才能让用户、投资商、服务商在已达到每年纯域名收入近2亿元人民币营业额的产业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这中间需要媒体正面、全面宣传中国域名经济概念,避免曲解投资域名的内涵。

    sz1961sy 2005-6-18 写于北京家中  15:15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收藏此页到365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