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ending Notes

《扬州晚报》 :扬州小博客昨舌战北京老博客

sz1961sy 发表于 2006/8/19 1:10: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zjrbneirong

阴影
阴影 阴影

2006年8月19日

国内首例“博客告博客案”昨天再次开庭
扬州小博客昨舌战北京老博客

 
  【编者按】

  2005年11月,南京大学副教授陈堂发以“名誉侵害”将博客网告上法庭,“中国博客第一案”由此浮出水面。

  “第一案”尚未尘埃落定,国内首例博客告博客案又惹争端,在此次案件中,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现居扬州的张明成了被告之一。原定于8月7日开庭审理的此案,由于张明的缺席,推迟到昨天开庭,这让原本就备受瞩目的网络热案又变得扑朔迷离。


  昨天上午9时,众目关注的国内首例“博客告博客案”沈阳告张明(网名秦尘)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庭。北京法院网对庭审情况进行了直播。法庭上,扬州小博客与原告代理人展开唇枪舌战。  


  法院对本案非常重视


  据北京法院网介绍,本次庭审的主审法官是海淀法院民一庭审判员李洋法官,他和两位人民陪审员组成本合议庭审理本案。李洋法官所在的民一庭是海淀法院的精品庭室,每年审理大量劳动争议、建筑工程、人身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合同、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等案件。多年来,海淀法院民一庭审结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例如:刘翔诉精品购物指南报社及中友百货公司肖像权案,杨易诉北京市中关村中学教育权案、清华跳水队案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本次庭审受到多方的关注,法庭旁听席上坐了很多来自首都各大媒体的记者。

  昨天的庭审,原告沈阳未到庭,委托代理人、沈阳博客法律专栏两位法律顾问到庭。第一被告张明到庭,第二被告北京博客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委托代理人、北京博客网公司一位法律顾问到庭。


  原告呈送四点要求


  上午9时30分,法庭进入法庭调查程序。原告代理人陈述了自己的主张。他指出:原告为博客中国的早期注册用户,在博客中国发表个人观点。原告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看到了作者名为秦尘的许多贬低原告人格的文章,使原告倍感气愤。经过原告进一步确认,秦尘即是被告张明。原告经过调查发现这些文章已经广为流传,通过相关搜索有数十个网站已经转载,这些侵权文章已经使原告的社会评价受到极大损害,给原告工作、生活都带来极坏影响。

  法庭上,原告代理请求判令1.两被告立即停止侵权,删除发表的侵权文章,恢复原告名誉,消除侵权影响;2.被告公开赔礼道歉;3.被告赔偿精神损失费10000元人民币;4.本案诉讼费、公证费用由被告承担。


  被告认为自己也受伤害


  作为被告的张明在被告答辩中说:“我与沈阳系网上聊天认识,因为其对我进行攻击,我立即将其从我的聊天好友中删除。后经我查实,沈阳对互联网从业人员进行了许多攻击,我一时气愤,写出了原告诉称的文章,措词可能有些激烈。但是沈阳对我的攻击却一直继续,现我已经另案对其提出诉讼。”

  关于沈阳—秦尘事件,我在2006年1月15日先后向博客网投诉并提出和解,主动结束口水战。我是被动发表文章的,而且沈阳所诉本案中涉及的文章,现都已被博客网删除,我早就已经停止侵权,其他网站转载,是我无法控制的。我已经向沈阳发信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就我发表文章用语不当,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进行了公开道歉,并承诺不再发布涉及沈阳的文章。虽然沈阳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对我进行攻击,并将我的个人信息对外公开宣传,给我的精神造成伤害,并对我的未来发展造成了损失,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因此事失去,我现在已经成为无业游民,但我还是愿意真诚地向沈阳表示道歉。 ”


  原告当庭呈送137页公证书


  法庭上,原稿提交的第三份证据是北京市公证处公证的长达137页公证书,这份证据包括张明在网络上以秦尘为网名对原告进行人身攻击的文章。原告认为,张明多次发表攻击沈阳及其家人的文章,数量相当多,从这份公证书的厚度就可以看出来:张明发表的这些文章已经广为传播,其搜索量很高。


  张明出示有力证据


  法庭上,被告张明也提交了证据,包括他2006年1月15日向博客网的投诉函,证明当时他已经主动就此事寻求解决办法,并对自己的过激言辞表示了解决诚意,且投诉函中包含了沈阳对他的攻击文章信息,请求博客网删除。 

  法庭上,张明还介绍了自己曾经几次向原告道歉的详细情况。他说,他分别在发给沈阳的电子邮件、博客网的专栏、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新闻频道《纪事——你博客了吗》)中,先后3次向沈阳表示歉意。

  庭审中,双方就原告是否收到张明的致歉展开了交锋。当法官问原告代理人,是否看到被告张明在2006年4月3日发表的《关于沈阳—秦尘事件的公开道歉》一文时,原告说:没有。我们只看到了张明对沈阳的攻击性文章,该文章至今未删除。张明随即指出:原告代

  理人没有看到不代表沈阳本人没有看到。原告代理人认为,对方没有提交这方面的证据,即使他表示道歉,但并没有消除对被告名誉损失产生的影响。

  法庭上,张明特别指出,原告在起诉状中认定 《扒沈阳的皮》一文是他所写,是没有经过调查核实的。事实是,《扒沈阳的皮》是张明从博客网上转载的。原告代理人最后也认可了张明的说法,并表示要追究刊载此文的博客网工作人员的责任。

  法庭辩论阶段,在原告代理人充分发表了辩论意见后,被告张明说:原告起诉的文章并不全是他所写,有些是他转载,有些是别人转载的;原告起诉的文章也并不是如其所说,全部是侮辱、诽谤等语言,有些是客观的。因为这些文章现在大多已经无法在网上找到,张明表示不能承认原告所说的全部污辱性文字系他所写。


  宣判日期将另行通知


  张明还指出,对自己的过激言行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是沈阳也必须对其自己的言行负责;原告所称的精神损失,没有具体的损害后果,而他已经因为沈阳的起诉,丢失了第一份工作。而且现在他本人的经济状况,也无力承担原告所诉的损害赔偿。

  由于原告明确表示拒绝调解,故法庭不再进行调解。昨天的庭审没有当庭宣判。法庭通知双方当事人等待宣判日期,宣判日期另行通知。


  扬州律师提供法律支持


  17日晚,张明在启程前往北京应诉前,致电本报,他起诉沈阳案已在维扬区法院立案。经本报联系,我市已有律师准备为张明提供法律支持。

  昨天庭审结束后,张明在网吧向本报发来电子邮件,介绍了庭审过程,并谈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记者 孙诚兵
 
(http://221.229.124.181/site2/paper_new//html/2006-08/19/content_825169.htm )

张明在昨天庭审结束后给本报发来电子邮件
庭审记
  

  

  当法官宣布由于时间关系休庭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愣愣地问第二被告博客网的代理人,今天就这么结束了?他点点头,哦,就这样,没有任何判决,今天的开庭审理就此结束。我有些轻松,从昨天到现在,像打仗一样紧张。在离开扬州前,扬州维扬区法院通知我,他们已经受理了我在扬州起诉沈阳的诉讼请求。

  今天上午抵达北京后,我立即赶到海淀区法院,饭也不吃,就准备出庭了。虽然昨天晚上到现在,没有吃饭,连夜赶路,但并不影响我今天的发挥。我已经就自己的过失道歉了,并且掌握了大量充分的事实,所以就很有信心、很有底气地说话,甚至有些理直气壮。因此,今天我把沈阳的代理律师激怒了,我看到了他眼里的火花。

  沈阳没有出庭,今天代他出庭的是一个律师与代理人。博客网与我这边都是一个人出庭。第一次作为被告坐到法庭里,紧张倒没有,就是很累、很饿。今天去的媒体记者比较多,最后一排是中国法院网在现场直播。整个庭审现场,气氛并不紧张,虽然和沈阳的代理律师的对抗谈不上唇枪舌剑,至少他答辩的时候,我很容易抓住他的一些问题。因为我知道,很多事情,他不知道。譬如说,审判长问,原告有没有收到被告的道歉电子邮件?开始的时候,他支支吾吾的,但是审判长说,“你只要说是或者不是?”他只好回答:“不是”。但这就给我机会了,我很直接地说:“你没有看到邮件,并不代表沈阳没有看到邮件。”事实上,沈阳已经多次公开表示收到我的邮件了。于我而言,其实这个案子并不复杂,因为我已经多次道歉,表示了应有的负责任的态度。起诉状里,原告方出了一个疏忽,《扒沈阳的皮》不是我写的,所以原告方只有一步步地后退,直至承认不是我写的,我趁机反驳对方律师说,“连事实都没有核查清楚,就向法院起诉我,你这个律师怎么当的?”对方的第二个重要漏洞在于,刚开庭时,原告代理人称沈阳是自由撰稿人,事实上,沈阳是千龙网博客副主编。这样一来,开庭没有几分钟,我就对原告提出疑义。

  今天的开庭,我还是吃了一个闷亏。证据交换阶段,沈阳提交的公证材料,我没有看到。所以,当法官说“证据1”、“证据2”、“证据3”、“证据4”时,我懵了,我不知道里面的内容是什么。由于时间缘故,我只好说无疑义。损失不小,尽管最后质疑了“证据4”。另外由于对法庭的程序一无所知,所以也不知道怎么利用时间和机会去陈述我的代理词。

  总体说来,今天的开庭,我还是挺轻松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紧张。我不时地扫描审判长、庭下的媒体。

  休庭,我很意外。法院也没有宣布下一次开庭的时间,或者判决的时间。也许这个案子会无限期地拖下去吧,因为对方很坚定地说,不愿意调解。当然,我的重心也将回到扬州,积极准备在扬州对沈阳的起诉。    秦尘

(http://221.229.124.181/site2/paper_new//html/2006-08/19/content_825168.htm )

人物介绍

沈阳

  沈阳(真名),笔名(ID)sz1961sy,男,广东揭阳出生、广东中山市人,现安家工作于北京。

  秦尘(张明)

  秦尘,现居扬州,自由职业者。历史系毕业,投身互联网近一年,主要从事IT观察、分析、研究和评论。近一年来,思考主要聚焦于中国的博客发展以及web2.0的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自两人博客。)

(http://221.229.124.181/site2/paper_new//html/2006-08/19/content_825164.htm)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收藏此页到365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