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ending Notes

论中国式博客(1.0版)(中)

sz1961sy 发表于 2002/12/9 16:03: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您的位置: 博客网 -> 专栏文章 -> -> 博客知识
作者: 沈阳 | 2002年12月09日16时03分 |

五、博客的非Web态形式

 

   由于“博客”一词来源于Web log,人们可能会肯定认为:有关“博客”的一切必定与网络有关。其实,从“博客中国”网站从非网络媒体开始传播开,证明对博客的理念至少可以存在着非Web态形式,例如:报刊连载、电视、Flash、视频点播等,换句话说:“博客”可以作为一种思想表达行为而在非Web态形式下发展。

 

   因此,“博客”行为已作为一种文化格式而不仅仅是网络思想交流行为而在非Web态“传染”开了。

 

          主要参考文献

A.      方兴东:《一个心胸狭窄的博客世界是可耻的,我以为!》

(http://www.itsway.com/web/articleview.asp?id=430  )

B.      方兴东:《“博客”开讲:博客将如何进入高校》

(http://www.itsway.com/web/person.asp?topage=2&author=方兴东  )

C.      方兴东:《关于“博客”的读者问答录(2)谈谈自己》

( www.itsway.com/web/person.asp?topage=3&author=方兴东  )

D.     沈阳:《博客随笔之(18)试答“职业”杂志的“博客”采访提纲》

( http://www.itsway.com/web/person.asp?topage=2&author=沈阳  )

 

六、博客的集群与群集

 

   在近代科学中,物质已经不复具有它在哲学中通过巴门尼德的论证所获得的那种崇高的地位了。它并非是不变的实体,而仅仅是事件集合的一种方式。有些事件属于可以被我们认为是物质事物的集群;另有些事件,例如光波,则不是。这就是关于原子论派理论的逻辑与数学的基础,在加斯敦·米楼德写的《希腊的几何哲学家》一书第4章可以见到。不过,我们这里要论证的是在以n=0,1为集合的“博客”思想逻辑模块表达模型。

 

   为了不把复杂的论证展开,这里仅仅用2个直观的直接名称分别表示“博客”的“集群”与“群集”:

 

   在“博客”的“集群”,笔者引入“单独个人博客网站”,目前仅中文的已出现了一批,感谢“中文Blog心得”毛向辉的整理了一批并己在“博客中国”上推介。见“中国新兴的博客网站推荐 ( http://www.itsway.com/web/source.asp?bid=2&source=中国博客  )

 

   在“博客”的“群集”,笔者引入“博客中国(www.itsway.com  , www.blogchina.com   )”网站作为样板,而国外的知名网站样板非“Blogspot”莫属。( www.blogspot.com  )

  
这里,笔者引入一个类比概念:在生物学中发展史上,博物学家发现在他们的畜群中每一个个体具有不同的遗传性状,在这个基础上他们选育了下一代的种畜和母畜。另一个来源是系统学。所有从事实际工作的博物学家都发现在就一个单独的物种收集标本时,虽然收集了“一系列”标本,但从来没有两个标本是完全一样的。这种观察结果使博物学家产生了深刻印象。博物学家达尔文在研究甲壳动物时强调了这一点,甚至批评达尔文的人也承认这个事实“在世间的千百万人之中,我们确信无疑地认为从来没有两个人在各方面丝毫不差地完全相似;同样的道理,我们断言曾经存在过的一切生物都是如此也不为过”。19世纪中叶的很多分类学者也发表过类似的议论。这样的独特性不仅表现于个体;而且也表现在任何个体生活史的发育阶段上,并且还表现在个体的群集上,不论群集是属于同类群(demes)、种,还是植物和动物的群聚。在此引入生物学概念的目的是想说明一个观点:网络群态在某种意义上,是生物的“群集”现象数字化模态而已,它们同样可以用数学进行模型化。后者在数量生态学中已有很成熟的模型存在。

 

    中国科学院的董老师关于计算机的一个定义公式是:
      M:= ( Operate{0,1} )
    
这里,M 是对{01}串进行的一系列操作的集合,   M 就是计算机

 

从目前博客行为上分析,是有可能寻找建立数学模型化公式定义,让博客现象更具有理论基础而不仅仅是现象描述。

   当然,用网络语言我们同样可以表述为:博客的集群与群集是一种互为与互助、充分整合网络资源的博客行为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

A、毛向辉:《喜看Blog在中国的发展》,( http://www.itsway.com/web/person.asp?author=毛向辉  )

B、方兴东: 《在个人网站的一派萧杀中,博客来了》

,( http://www.itsway.com/web/articleview.asp?id=2276  )

C、方兴东《博客:互联网的第四块里程碑》

( http://www.itsway.com/centre/selfarticles.asp?id=4&articleid=858  )

E沈阳:《关于博客角色的思考》,

( http://act1.it.sohu.com/itwriter/wenzhang.php?aid=2406&uid=50  )

E.      沈阳:《博客、博客网站与博客精神》,

( http://act1.it.sohu.com/itwriter/wenzhang.php?aid=2392&uid=50  )

F.      沈阳:《博客(Blog)有模式吗?,

( http://act1.it.sohu.com/itwriter/wenzhang.php?aid=2389&uid=50  )

沈阳:《博客带给大众什么?》,

G.     ( http://act1.it.sohu.com/itwriter/wenzhang.php?aid=2385&uid=50  )

 

七、博客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核心价值()

          (此问题留待后写)

八、博客个性化进阶

首先,笔者对“博客”理解是它从网虫、写手、专栏作者这样名正言顺地发表自己观点文章的人,至于什么是“网虫、写手、专栏作者”相信不用再作辞典式解释。

    其次,有人有兴趣,花些时间及投入做了一个个人“博客网站”,这仅仅是由Mail-List的邮件小组时代转入Web时代新版本,这些博客网站可以是自鸣自放式、也可以是三五成群式的,至于拉帮结队式的也有,例如方兴东的“中国博客”网站,但并非因为此而其他不算博客网站,这是笔者所说的“博客没有模式”理由。

最后,有了一个时尚的“博客”美名,混进了“博客网站”的人,是否便有“博客精神”呢?    

这里笔者不讲“博客思想”而讲“博客精神”是因为被称为“博客”者,如果不是有自己的“博客思想”,还不配当“博客”。“博客”必须有“博客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如何日夜不分(那种5分钟、10分钟去紧盯问题的作法)去探讨问题,而是用科学的态度、未来学家的视野、媒体即信息的触角,给个人、社区、社会、公众提出问题(那怕是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交由共同志趣的三五成群甚至大众媒体去思考、探讨。方式、方法在“博客精神”中应该不是最为重要的。

 

以上便是笔者所讲的博客个性化进阶问题。

 

(http://column.bokee.com/2542.html)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收藏此页到365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