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ending Notes

三聚氰胺瞎话(1)建立大陆媒体公众信任很重要

sz1961sy 发表于 2008/11/2 3:43:00 阅读全文() | 回复(1) | 引用通告() | 编辑

    “在食品行业接连遭遇信任危机的现在,谁都不想跟这个三聚氰胺扯上什么关系,然而无法否认的是,它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这是本人在11月1日看完CCTV-新闻频道“新闻1+1(News 1+1)”《解析鸡蛋问题》节目(重播)中白岩松与董倩对话中的一句让自已印象最深一句话。下面白岩松讲这几段精彩再引用:

  我觉得有侥幸心理,咱们不能用很大的词,像矿难一样的词,但是也存在一定地方的瞒报或者怎么样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姑且不这么认定,我们去看一个事实,比如说问题鸡蛋的事件演进,我们看,韩伟自己称,9月22日,集团自检已经发现了问题,开始召回。10月初,问题饲料厂已经关闭。这是到29号时候称,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当地的有关部门、政府有关部门的说法跟他对不上,当地部门说是当地部门查出来的。我们再来注意9月22日这样一个日子,如果我们相信他说的是真实的话,为什么到了10月被人查出来之后才坦诚的公布,是企业的责任还是当地政府的监管责任。好了,即使是9月22日查出来,大家知道三鹿奶粉的事件已经出现了,三鹿奶粉由于瞒报,最后市委书记、省委常委等等全部干掉,这个性质我认为比那个更严重,你是有了那个事件之后依然顶风作案,我再次强调,如果是假如发现存在这种情况,起码他们中间有一个人是说谎,因为这个对不上,就是韩伟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说法是对不上的。
  9月22日的问题,再往后走,慢慢出口,就是到了香港,又转回到我们开始内部清查,如果香港这次没查出来呢?香港没查出来,是不是这个事情慢慢就过去了,我们还存在另外一种稍微善良一点的设想,当时可能就是认为就这批了,这批只要查不出来,咱就过去了,但是下一批开始咱们饲料厂该关的关,咱们严格的检测,不能再出问题了,把这一段扛过去,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测。即使这样猜测,你马上又产生一个对于消费者更糟糕的猜测,过去我们吃下过多少曾经当时人家知道有问题,但是我们不知道,吃完了后来人家悄悄地不弄了,我们体内是不是也都要做一次体检?
    ...就像封口费的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糟糕的记者,但是也看到了这件事情被弄出来,不就是记者弄出来的吗?而且冒着风险在那里照照片,最后照完之后撒腿直跑,路上直出冷汗,说我如果要是被记者发现了,都能打死我,但是你看还是有良知的记者揭开了这个盖子。
  所以我们在我们的食品行当,我就不信,既然是潜规则,所有的人都闭嘴,他们收了谁的封口费,是自己利益的封口费,如果这样一个链条让奶粉企业知道了三聚氰胺有一家企业主动出来,揭开这个盖子,我们不就少受害多了吗?(http://www.022net.com/2008/11-1/436734113245273.html)

    《新闻1+1》这个很敢讲一些本该用很开放心态表述的对话节目、近期让不少人很难受。连新华网也出了一条《白岩松被指醉酒主持 名嘴思绪混乱搅乱新闻1+1?》这样的网友评论而被编辑成新闻在各网站中传播。由此可见:中国媒体的信任危机问题,在2008年咱们这个“多难兴邦”的目子,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作为一名三聚氰胺污染毒奶粉中毒孩子的父亲,自从毒奶粉“911”事件暴发以来,每天的一件额外负担工作就是记录自已儿子沈瑗杰的病情是否有好转、同时浏览网络上、电视上、报纸上媒体的相关报道。尽管儿子彩超已经不见“结晶体”、血尿检指标都正常了,然而多年兽医临床经验提醒自已:可能三聚氰胺污染有毒食品源还会再度让儿子身体继续受毒害而再次发病,因此不可掉以轻心。下面引用一篇由暑名作者:成彪写的《学习港媒好榜样》(来源:《燕赵都市报》)一文,很好地表达了包括笔者本人的心理诉求:

    “小问题”为何产生“大危害”?公众目前普遍认同的一个原因是:不当的宣传放大了“问题”,使得公众产生消费恐慌,对奶品、柑橘缺乏消费信心。那么,怎样才是“问题食品”的妥帖报道呢?笔者最近就发现了堪为榜样的一例———香港食物安全中心10月25日公布最新一批食品样本三聚氰胺含量检测结果,其中两种食品样本,包括一批来自大连的鸡蛋的三聚氰胺含量超标。港府已即时展开抽验市面鸡蛋。

  这是《香港商报》的报道,而内地媒体转载时,省略了另一外国商家生产的“问题饼干”。这种“忽略”看似突出新闻的“地方性”和“切合度”,但也放大了内地食品的不可靠性,对国内消费者信心产生无形打击。港媒在报道这起事件时,对待内地“问题鸡蛋”和国外“问题饼干”使用了等量笔墨和版面,这样的客观、公正,是对港民健康负责,也是对内地消费信心的保护。

  笔者注意到,《香港商报》在报道“问题商品”时,详细公开了两种商品的产地、品牌、种类,以及三聚氰胺的含量,这种严谨、精细的作风,能够有效避免“祸及同类”,防止事态的扩大。尤其令人感动的是,记者不厌其烦举例说明食用这些“问题商品”的后果:10公斤(约3岁)幼童、60公斤成年人每天要吃多少———细致到吃多少只鸡蛋、多少包饼(还分大包、小包)摄入量可达安全参考值,这种深入、细致的例说,消除了已食用者的恐慌,也保护了公众的消费信心,对公众、市场、政府无疑都有好处。

  再看我们内地的媒体,报道奶品中的三聚氰胺时,镜头、图片多是受结石困扰的孩子,而怎样饮用才算超量这些与消费者、产业相关者休戚相关的元素,却被一些媒体忽略了;报道蛆虫柑橘时,一只白虫被触目惊心地放大,它实际的大小、来处、危害却不是报道重点———我们不能说这些报道不真实,也不敢说这是新闻人的故意,但至少他们这样做忽视了不公允、不完整新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造成了“误伤”结果。

  新闻首先是个良心活,然后才是职业活,也只有怀着做人良心、职业良知,才能将新闻处理得恰到好处。在这方面,港媒是我们的榜样,内地新闻人应借此次事件,好好学习香港新闻人的做法。(http://www.nxnet.net/pinglun/llgd/200810/t20081028_347276.htm)

    三聚氰胺污染毒奶粉事件本人写了一些评论与描述自已中毒孩子的诊治过程,渡过了难忘的70天(2008年8月20日中毒症状出现到10月28日血尿检指标都正常了止),但是当自已孩子天天会有机会因吃用鸡蛋、饼干而再次被三聚氰胺击中弱小肾脏时,不希望天天在大陆媒体见到的是类似《专家释疑:孕妇吃含三聚氰胺产品不影响胎儿》、《问题鸡蛋缘何产生 专家:可能是气孔受污染》、《专家:含微量三聚氰胺鸡蛋无大碍》这一类太缺乏专业水准的所谓专家胡说八道。因为它们充斥在大陆媒体中,引用一位“植生产品研究”专家李阿根2008-10-28 在Blog《看央视“左海水怪--巨型水怪”节目》中评论也许最为确切:

    昨日看了央视拾套,“走近科学:左海湖水怪”节目,发现“水怪”后两个月内,一直是记者三番几次的充当“专家”,没有去联系一家生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或者植物学的专家。一方面,大声说害怕和恐怖,一方面直接用手接触。
    感慨,怪不得中国的学者做学问难,原来专业的事情都被记者解决了(不知道神七是不是记者发射的);也怪不得科学斗不过迷信,央视一直在拿着财政补贴宣传迷信活动。(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4449)

    今天开写此系列,希望提供一些对三聚氰胺污染食物关注的人士有用材料。先写至此。

    沈阳(网名:sz1961sy)
    2008年11月2日 3时33分写于北京家中
    QQ:13022830  
    MSN:sz1961sy@hotmail.com
   家庭博客:http://w.org.cn
    http://域名资讯网.中国 (www.DNSNews.cn
    http://数据经济网.中国 (www.iitv.cn

Re:三聚氰胺瞎话(1)建立大陆媒体公众信任很重要

心心C85(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11/4 8:59:00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沈老师讲的非常有道理,对于现在的媒体和所谓的专家言论,以及整个中国的诚信现状,我在深感失望的同时亦深表担忧。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收藏此页到365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