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ending Notes

胡媛《法律与生活》--老博客:我为何状告小博客

sz1961sy 发表于 2006/4/20 16:26: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法律与生活专题 > 正文

老博客:我为何状告小博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14:13 《法律与生活》杂志

  本刊记者/胡媛

  “博客”热的背后,潜伏着一只商业利益驱动的“手”,是经济利益诱惑下的产物。作为新生事物,博客技术、理念先于法律而行,也就必然会埋下种种隐患。

  当事人简介:

        45岁的“老博客”沈阳是广东中山市人。他的个人网站披露了这样的个人信息,沈阳于1981年兽医专业毕业后参加工作,曾接受过系统的畜牧兽医、中外比较文化、中外比较法律、港澳经济、市场营销等专业教育。当过临床兽医近7年,在镇、县两级政府机关工作4年,在国企外贸从事进出口业务7年,2001年起在北京千龙新闻网工作。

  早在1995年10月,沈阳就开始上网冲浪;1997年学习建网站;曾在近20个中文IT论坛担任过版主;2000年被《博库》网评为“十大版主”之一;入选《互联网周刊》“108大虾”;2001年千龙新闻网优秀版主;喜欢论坛灌水并声称“我是网虫我怕谁”,乐写博客随笔,放言“我是博客我怕谁”;是一位不懂拼音与输入法用手写板一字一字写文帖、三年写了699篇Blog约295.5万字博客文帖的网虫。

  就是这位网虫,在********次向新浪、雅虎、博客等几大商业门户网站宣战,要求网站“使用他人文章要署作者姓名”。

  2000年至2001年底的两年时间里,沈阳分别起诉各大中文门户网站盗稿,因而得罪同业不知多少。

  2001年,沈阳组织网络作者成立国内第一个公益互助的“反盗稿沙龙”。因为这样的“清道夫”行为,沈阳于2003年1月成为中国版权协会(CSC)个人会员。

  原来“老博客”已经“身经百战”,这次告“秦尘”用博客骂人是他网络诉讼的“一个小插曲”。

  接受记者采访时,沈阳表示:“目前我只是将以前的网络诉讼经验拿出来应对‘秦尘’,我害怕会有无数个这样的‘秦尘’出来。”

  发现自己在博客上被人指名道姓地多次“辱骂”,而该博客的托管网站博客网也未及时删除这些“侮辱人格”的文章,博客网专栏作者、45岁的“老博客”沈阳(真名)因为不堪连续数月言词过激的发帖指责,以侵犯其名誉权为由,将发帖者、22岁的“小博客”扬州大学在校学生秦尘(网名)和北京博客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一并告上法庭。

  2006年3月3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该案被称为我国首例“博客告博客”案件。

  2006年3月11日,沈阳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告他是因为“忍无可忍”

  据沈阳回忆,第一次接触博客“秦尘”是在2005年7月。从那时候开始,秦尘在QQ、MSN上骂所有人是“网络汉奸”。看到这种说法,沈阳十分生气,“于是在网上开始质疑他”。

  在沈阳看来,“网络汉奸”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我们这个时代,博客没有权利说别人是网络汉奸。

  2005年11月,沈阳的愤怒达到顶峰。他在浏览网页时,发现“秦尘”在其博客专栏中发表了很多“贬低”他人格的文章,如《秦尘:沈阳式路演该停停吧!!!——大过年的,沈阳发什么疯》、《敬告沈阳妻子Francy王昱人:管好你丈夫的嘴》、《透视兽医网虫(总论):沈阳,为什么大家都讨厌你呢》、《透视兽医网虫(一):扒沈阳的皮》等。

  “这些文章成为博客网的首推文章,被数十个网站转载,广为流传。”据沈阳介绍,在这些文章中,“秦尘”使用了类似文字——“一个熟读《葵花宝典》、擅长自宫的兽医”、“沈阳也该早点进精神病院”、“有谁像沈阳这样没出息”、“沈阳除了博客痴呆症外,还有“狂犬病”、“我要是沈阳,我早就把电脑摔了,把老婆休了,买个西瓜皮埋厕所去”、“人见人骂的过街ID”等。

  “经过调查和确认,我发现‘秦尘’是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02级的学生。”沈阳称,“此前,我们没有任何往来和利害关系,但这些文章带有侮辱和诽谤性质,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沈阳告诉记者,“秦尘”对他的辱骂到搜索引擎一搜,显示出了几十万个结果,这让沈阳感到自己的社会评价已经严重降低。

  据沈阳介绍,他在2005年底曾要求Bokee(博客网)删除相关帖子,但现在发现这些文章还未彻底清除。Bokee董事长兼CEO方兴东告诉记者:“我们删除过好多次,但如果对方一直重复发,我们也很难监督。”

  沈阳对本刊记者说:“从去年7月份以来,我看到‘秦尘’的一些言论后,就开始在网上写文章劝导他,并且和他的学校联系,希望学校能够教导他,没想到他听不进去不说,还把我的妻子、甚至我的祖宗八代都骂了。说我靠老婆养,是软骨头,还有很多难听的话,人都有最起码的尊严,我实在忍无可忍了。”

  沈阳咨询过5个律师,他们都表示“秦尘”的行为已构成对沈阳名誉权的侵犯。于是,沈阳决定起诉这位年轻人。2005年12月起,他开始搜集相关证据并进行了公证。

  沈阳还一并起诉了博客网。沈阳告诉记者,他和博客网负责人方兴东的私人关系不错,起诉博客网站是因为“博客网站对内容有监管的义务,博客提供商的监管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了”。

  希望本案推动BSP产业化

  此案被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受理的消息,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有趣的是,在他的个人网站上,沈阳将媒体的报道分类后加以评论,还表达了自己对本案的态度。

  对媒体的各种观点,沈阳显然不能认同——

  从3月3日本案受理至今10多天,国内媒体关注本案的热点问题包括:

  1.炒作说:认为是为炒作自已名气。这个是事实也不是事实:媒体介入了,有人说“沈阳、秦尘、博客网”都是炒作一把。照此说法,下一个同类诉讼案还可以再炒作吧。因此有网友留言:希望骂我一顿,然后由本人告他一状,他借此成名。如果这个理论可以作为“博客成名”的“秘笈”用于实战,那才叫滥用诉讼。对吧?

  2.恶意说:从博客员工“肖容(ID)”的“邪恶说”,到“秦尘(ID)”的“剥皮说”,没有听到人说他们具有“恶意说”,本人依法行使公民合法权利保护自己,反倒成了恶意。因此,本人觉得没有必要做更多反驳。

  3.小题大作说:什么是“小题”?这是一些人认为博客社区充满“邪恶说”、“剥皮说”很正常,或者说一边想对网络文明布道、一边却纵容网络文明践踏的“双重标准”在推动中国BSP走向产业化。如果后者将成为一种“范本”,将是BSP走向产业化的“ADIS(艾滋病毒)”,后果不堪设想。

  在谈到他本人对本案的态度时,沈阳“高调”阐述了三个观点。

  关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人人平等”,他认为“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因虚拟空间而可以例外”。

  在说到“本案是一个特例却有代表性”的观点时,他谈到了自己的母亲:“ 两天前打电话给在广东老家的我妈妈问候,顺便讲了一下近10天来媒体报道自己案件的事。70岁的老妈是兽医师(退休在家),曾在汕头农学院实验室当负责人有相当长时间,自从1979年与我老爸调到汕头农学院工作之后,她是我家第一位会用“Apple-2”电脑的人……她听说我的案件还有CCTV要采访,讲了一句很让我兴奋的话:‘现在网上到处骂人,如果无人管,将来网络不好管,会很乱。’”

  他希望“本案推动中国BSP产业化”。在阐述这一观点时,他引用了一位网友在《屈辰晨:都是沈阳惹的“祸”》里的说法:“有人说是沈阳炒作,姑且信之,一个善于炒作的博客能引发一场国内对博客法律监管的反思,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无疑是幸事。”

  案件被受理后,不少国内外热心网友、朋友、博友、老同事、媒体朋友、法律界朋友都关注本案的结局,也希望把一些对涉案三方可能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对此,沈阳表示——

  首先,本案仅仅是本人的第一份诉讼“秦尘”立案,也许第二份位于外省的诉讼“秦尘”立案很快就要受理而公开,这是本人在1月份办妥一系列公证文件已经准备的行动。

  其次,现在是进入诉讼程序,本案解决方式已经不是《博客公约》可以解决的问题。

  最后,怎么用对话、沟通在进入诉讼程序后去解决本案,不是简单“对对碰”。

  记者在网络上看到,对沈阳的这些言论,网民也有不少回应,褒贬不一。

  采访最后,沈阳告诉记者:“一宗小小民事诉讼案,引发了如此多媒体、公众、BSP关注,说明它的意义是非同寻常。2000~2001年本人组织‘反盗稿沙龙’,是本人个人对Web1.0时代版权的‘清道夫’行动。而2006年本人起诉‘秦尘’与Bokee网,是本人个人对Web2.0时代的信用机制的‘清道夫’行动。希望此小小民事诉讼案对公众融入Web2.0时代,尽快走向Web3.0的时代发挥‘催化剂’作用!”

  秦尘与博客网的反应

  据记者调查,“秦尘”的真实姓名叫张明,本刊记者拨通张明的电话号码后,电话那头传来声讯小姐的声音:“对不起,您所拨打的号码不存在。”截止到发稿之日,电话仍是无法接通。

  在所有的报道之中,惟独上海《东方早报》的一名记者联系过张明本人。

  据《东方早报》记者介绍,张明在发给他的电子邮件中表示,这些文章是“被迫还击时”写的。他说,今年1月7日至15日,沈阳连续发文《透视扬州大学历史系学生“秦尘”的博客逻辑》等,“不仅进行人身攻击,还将我的隐私、我的资料,含姓名、班级、学院、学校、照片、年龄等有目的地散播到互联网上”,“客观上对我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还将‘文革’、‘两个凡是’、‘文字狱’等词汇加到我的头上,这是一个学生所不能承受的”。

  “兔子急了也咬人,我也是无奈之下才写出某些文章反击的。”张明说。

  2006年1月,张明曾写过这样的文字:“我很直接地告诉沈阳,你今年45,我才21。你这样以大欺小,一个老网虫欺负一个网络新手,欺负小博客的行为,我不怕。互联网迟早是我们年轻人的天下。我郑重警告沈阳,请你不要再诬陷我、诽谤我,对我造谣中伤,有本事直接将我告上法庭,不要这样骚扰我。”

  当沈阳说要告他的时候,他的回应是:“沈阳说要告我,呵呵,告吧。要告我的学校、博客网,呵呵,告吧,我等着你的传票。有本事,使出浑身招数出来,找你的狐朋狗党将这件事见报纸、见媒体。让公众看看,一个45岁的老网虫攻击、诽谤一个年轻的博客的丑行,让大家看看,一个在互联网混了那么多年,没出息的老东西。”

  眼下处于漩涡中的“秦尘”,却以暂时的沉默代替了表达。本刊记者本欲通过《东方早报》记者联系张明,但是他说张明在MSN表示目前还没有接到传票,不愿出来说话。

  3月10日深夜,“秦尘”通过MSN告诉《东方早报》记者,很快就要关闭原来的博客。而当该记者问他的博客新地址时,他回答说“还没有敲定”。当该记者进一步问他为什么最近一直没有写新的内容时,他说“要出去一会儿”。这与他之前直爽的博客风格有所不同。

  而另一被告——博客网的内容总监康国平告诉沈阳:“如果你愿意跟我沟通关于博客网上与你所谓的名誉有关的信息,我可以代表博客网对这些信息进行相应的管理。”康国平在沈阳的博客上贴文章表达个人的不满,认为沈阳没有与网站充分沟通,就乱指博客网侵权,让人怀疑他起诉的目的。

  记者手记:

  “另类”的虚拟空间

  感到紧张的其实不仅是被告“秦尘”,同样还有原告沈阳。记者发现,网上已经有人倡议过去曾被沈阳抨击过的网友联合起来起诉他。尽管沈阳说,这个倡议人不了解自己和他批评过的人的网下关系,所以起哄的成分更多,但不可否认,看似自由自在的私人空间仿佛一夜之间变得剑拔弩张。

  不久前,文学评论家白烨因为受不了韩寒文章中的脏话,以及“韩迷”的跟骂而成为第一个关闭了博客的名人。电影明星因为在博客上透露同行隐私而不得不公开道歉。

  因为受不了恶评而关闭博客的普通人也很多。沈阳说,他的QQ和MSN、ICQ都“人满为患”。他承认,如果要开博客,就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现实中人们习惯听奉承话,但在博客上,很多人跟帖时“不客气”。

  博客写什么?这在之前似乎不是问题,很多人在博客里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很多博友认为,最近博客被大量用于声讨他人,暴露个人的隐私,争取点击量。

  潘石屹3月7日在《开博客一周年》的文章中写道:“当初,我认为开博客****的好处就是没有了网络上经常见到的下流谩骂和不堪入目的语言,因为你是博客的主人,要是有你不喜欢的语言,可以随时删除;不像BBS,要删除的话还得找网管,而网管常常是忙得根本顾不过来。博客如果带给大家的是谩骂、针锋相对的争吵,再没有了理性的思考,真诚的交流,这也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了。看到博客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我心里的确有许多的疑问和不安。”

  今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博客网战略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一组数字: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在中国,这一数字达到了1600万。中国博客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从边缘到主流、草根到精英、从小众到大众的扩张。越来越多的名人、明星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2005年11月2日,在博客的诞生地,美国国会对博客法案进行了辩论。这个法案旨在加强联邦法令对博客的约束。最终,该法案因为没有获得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三分之二的多数支持而流产。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给博客立法。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6年4月上半月刊)

  相关专题:法律与生活 
(http://news.sina.com.cn/s/2006-04-20/14139673517.shtml)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收藏此页到365Key